現在的環境大型組織為何不總能擊敗小團體?如何更有效率達成目標?這答案或許身體早已給出答案,只是很多人沒有體悟到。
兩個運動員一個肌肉大、一個肌肉普通與一個不運動的沙發馬鈴薯,三人誰的力量大?
普遍以為
肌肉大 > 肌肉普通 > 沙發馬鈴薯
實際是
肌肉普通 > 肌肉大 > 沙發馬鈴薯 (更常見)
肌肉大 > 肌肉普通 > 沙發馬鈴薯 (少數)
決定力量大小的關鍵因素,除了肌肉大小外更多是神經連結與結締組織(骨骼、韌帶、肌腱)的效率,根據研究人身上的肌肉數量在出生後4-5個月就已經固定,之後透過成長與訓練影響的是肌肉束的粗細與強度,可以想像100根牙籤和100根鋼筋相比,數量雖然相同但視覺與能力上勢必是不相同的。
但並非肌肉看起來大就一定比較有力量,就像同量級的職業選手,健美先生(幾乎完全肌肉組成)不會比健力或舉重選手能舉起更大重量,這是因為神經系統負責徵招肌肉,越強健的神經能同時利用更多肌肉,而結締組織決定了能承受多大重量不受傷,有肌肉還需這兩項配合才能成就怪力,因此肌肉大在視覺上是比較有優勢,但誰力量大卻難以光用視覺評估。
組織也是透過群體與系統結合去發揮能力,這點與人體相同,因此也很容易陷入是視覺的陷阱而未發現。
容易且被稱許的事不一定是好方法
身為科技界的一員對人月神話應該不會很陌生,1人要做一年那請365人的話一天就能完成了,剝花生殼可以但研發或蓋房子肯定不行,越多人溝通、協作與整合需更多的成本,且每個人都有意見或想法的情況下這肯定是個災難,相信這是大家都認同的。
但實際上大部分組織卻還是以人月神話的模式在運作,因為這樣看起來肌肉(規模)會很大,作法是把它拆成巨多部門、流程甚至子公司來讓事情更專業、更防弊,這很大原因是因為人多是乎更有能力,重點是看起來體面很安全,不可否認1萬人和50人組織,如果不了解對方狀況任誰都會跟1萬人合作,至少出問題他們賠得起,找工作時也一樣加入大公司比較能有歷練且說出去比較有面子,但實際上個人工作上能遇到人或事就是那些,組織實際不灌水投入個專案的人數也是有限,這仔細想想就能明白。
我並不是在反對大組織的存在必要性,而是在解釋不考慮其他狀況下,光是規模就足以讓人對決策做出特定傾向,但真正造成組織不斷擴張的原因是因為擴大永遠是比較容易且被稱許的選項,但卻不是唯一讓組織更有能力的選項,如果我們能用更小的規模去完成事情,為何要選擇一個一旦崩解就難以復原的結構?
組織能力 = 最小值(承受力 or 規模 X 連結力)
最理想的組織能力數值應該是比需求再些微高些,專業的管理人員通常都能很好的去估算,也能在短期持續達到目標,但很多組織在中長期上確經常遇到失敗,原因就在於結構失衡。
人是可以短期承受超量負荷的動物,撐過就好的內心小劇場天天在上演,但實際多數情況是不斷遇到意外,撐3天變5天,5天變3個月無限的增長下去,加上越大的組織越不容易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與得到對應的回報,長期超負荷情況下更加消磨鬥志與責任感,最後變成生產力低下的行屍走肉,這種組織與員工雙輸的情況是可以避免的。
我們在估算組織能力時應該謹記,最弱的環節才是我們的實力這個現實,我也想扛50KG的背包登山,但如果腳踝沒鍛鍊的情況下,體重加30KG就會疼痛,那除非現在是天災來要逃命,不然這樣的規劃勢必帶來山上進退不得的慘劇,經營是一場無限的遊戲,你的任務是讓遊戲能一直玩下去,為了自己利潤最大化而貪婪消減夥伴的利益,總有慘淡出場的一天。
而提升組織能力方面,最應該考量的是連結力就像神經系統徵招肌肉同時工作一樣,通過平時的共事磨合提高整體的運作效率與向心力,最重要的事將存在感轉為貢獻感,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重要且做的是能驕傲的事情,當然執行的方式通常不能讓所有人都滿意,但讓所有人都感到被尊重是很重要的事情。
規模化的挑戰日益增大
為何要強調連結力而非較簡單能進行的增加規模,是因為在這個全球化的世界中用規模去撐起的生意都將無比的競爭與日益困難,原因有四
- 國際資金龐大
- 成本永遠有更低者
- 市場飽和大眾轉向分眾
- 系統風險增大
其中成本有時又容易被資金影響,現在商戰各種超額補貼政策,反正資金是靠國際市場的本夢比和無限QE來的,堅壁清野剔除對手後來個贏家通吃是常見的手段,雖然也容易因為市場需求轉變過快最後也血本無歸,但畢竟不是自己的錢因此還是會一直發生。
市場飽和大眾轉向分眾問題更是有點棘手,假設原本有100萬人急需衣服穿,那我只要大規模生產100萬件一樣寬鬆能套頭的衣物就能大賺一筆,但當大家有了衣服我就得生產S、M、L三種不同的尺寸,但再來又有嬌小型和壯碩型的需求,那我可能就得多生產XXS、XS、XL、XXL加上原本的就7種尺寸,當然現在已經往4XL邁進,再簡單的加上男女裝、適合的場合與顏色不同,組合非常複雜。
雖然可以透過過往數量估算生產量,但庫存勢必是得增加而這些都是成本,不過這還不是最大的問題,嚴重的是客戶因環境、同儕或興趣成為的小族群,這種族群有較高毛利會吸引特定廠商去經營,且因為商品屬於替代財(買A就不會買B),造成規模化下需要有高彈性,但其實勝出的已經是高彈性。
系統風險方面經過COVID-19的肆虐後讓原本因關稅政策而洗牌的市場,更增加很多不穩定性,規模大的背後金流穩定是嚴峻的問題,一有閃失畢生成果就將付諸流水。
夠大取代更大,永遠的玩下去
面對未來要思考的應該是放下舊工業時代無腦的持續不斷成長改成計畫性成長策略,不斷成長策略就像你計畫你每週能舉起的重量都增加2.5%,看似容易且剛開始也能做到,因為你可能低估了開始的能力但計劃不久就會達到瓶頸,以複利終值來算提升量一年是3.61倍,兩年是13.4倍,三年是47.09倍,假設從弱雞20KG開始三年後變成942KG的宇宙巨獸,這可能嗎?這不叫計畫只是偷懶不思考,盲目地祈禱過去的方法有效,忽略了凡事都有其極限,而現在到達極限的時間比以前更短了。
請記住未來的世界將很難用一套過去成功的經驗去取得長期的成功不墜,你需要的是用前期的高成長到夠大的甜蜜點,然後再去組合出一套新計畫,你不需要也無法把所有的錢與榮耀賺盡,那目標會讓人非常痛苦與失去更多,找到夠用且安全的點就好,人生也是一個無限的遊戲,重點是怎麼永遠的玩下去而不是一時的輸贏。
——
喜歡這篇文章有什麼想法或進一步討論或想看看我創作的其他內容
請點擊我的FB討論區連結
HSINKEN 信賢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hsinkenf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