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信賢經驗談 管理

絕對虧本的生意為何有人做?腹黑的高層策略

你以為你懂經營,但其實大多數人不懂為何高層,總是在做讓你很生氣的絕對虧本生意?

我講的「絕對虧本生意」並非以後會賺回來,而是從開始就知道只會賠錢,絕無可能回本的且消耗大量資源的生意,雖不會直接讓公司倒閉,但卻讓下屬覺得高層是不是頭腦燒壞了?

分類
信賢經驗談

用Pyinstaller+Tkinter編譯跨平台UI程式前要知道的三件事(mac&win篇)

最近工作上要寫個工具,想說python跨平台的特性來編譯可直接執行的程式,沒想到這真是一個坑,雖然最後工具有做出來,但把中間的心路歷程分享一下,假設你只是預計要用pyinstaller+tkinter,我會建議「千萬不要!」,假設你還是非得用,那至少幫你「少走點冤枉路!」。

Python跨平台執行檔不是想像中美好…

Hsinken

不同於使用程式碼透過IDE或CLI執行py檔,如果想方便使用者「不用安裝各種依賴的module可直接執行」或「不想給原始碼」,那就會想透過pyinstaller+tkinter來編譯各平台(mac or win)透過UI操作的執行檔,那win目前只有一個win10 build2004的一個雷要避過,但mac可真是滿滿的雷,當然不是不能解決,只是這樣就違反了想方便的初衷。

三大勸退使用Pyinstaller+Tkinter做跨平台執行檔理由:

  1. 程式啟動速度超慢(簡單程式啟動時間至少20秒<Macbook pro 2019頂規>)
  2. 檔案很大(最乾淨環境+簡單程式基本也要30mb,用Anaconda預設環境至少300mb…)
  3. Win10 Tkinter UI支援度OK,但OSX Tkinter UI就是惡夢。

假設你的需求只有Win10那恭喜你,只要能接受啟動超慢和檔案異常大就沒問題,如果是osx建議要多想想,中間有很多要手動編譯處理的問題,要確保有足夠時間處理。

遇到執行錯誤解決方法:

如果遇到Pandas或Numpy在Win10 build2004執行問題:
RuntimeError: The current Numpy installation
1.19.4目前有問題,請降版使用1.19.3
pip install numpy==1.19.3
如果遇到OSX Catalina UI無法啟動問題:
因為問題有點複雜,我強烈建議如果可能改提供CLI的運作方式!
問題主要在於OSX內建的tkinter過於老舊UI顯示button可能會無法顯示字,但homebrew的版本tkinter要另外編再去連結,很麻煩且要編不成功就得一直重新編譯,不是很建議花大量時間在這上面。


喜歡這篇文章有什麼想法或進一步討論
請點擊我的FB討論區連結
HSINKEN 信賢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hsinkenfans

分類
信賢經驗談

FB發布影片最好還是壓字幕,實測觀看人數差一倍

FB要放影片記得字幕要嵌在影片上,觀看人數幾乎多一倍,因為預設是不會有聲音與字幕的。廣告話劇社是以聲音呈現的藝術,沒有了聲音就不有趣,但看了後台數據才發現大多數人不開聲音,加配字幕又發現預設不會顯示,開字幕的按鈕也不是那麼好找,直接嵌上影片感覺還是最務實的做法。

很多事情雖然事後想都是顯而易見,就像我看人家影片確實大多不開聲音,但你做時卻又忽略了,看了數據才發現對耶!這樣有問題!要調整再調整。再多想法也不及先動手,一定會遇到問題,但總是有辦法解決且化成SOP,後續也要看下統計資料,才知道可能問題在哪,用心做的不只是內容,怎麼調整更是重要。

萬事只有階段完成,永遠可以找到優化的方向,因此符合自己一定標準就大膽發布,跨出第一步這樣才能做得更好。


喜歡這篇文章有什麼想法或進一步討論或想看看我創作的其他內容
請點擊我的FB討論區連結
HSINKEN 信賢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hsinkenfans

分類
信賢經驗談

別濫用行話來顯示自己專業,你驗證過了嗎?

我們常會說行業內一些既定的規則來突顯自己的專業,但其實那只是一種對迷惘的偽裝而自己不自知,所以才會很難更進步。

會有這樣的反思,是因為最近在錄課程,「我們都知道一段課程要在10-15分內,如此會是最好的長度,因為這樣會比較專注!」,原本我也這樣以為,直到我錄了一段有33分鐘又很難分割的架構比較內容…

我產生了一些疑問…

Q1:這樣數字是怎麼來的? A:聽來的…感覺有道理

Q2:這對學生會是最有效的嗎? A:未知…但不該違反數據的理論

Q3:人家分享的就是對的嗎? A:講出來自己就感覺很專業是業內的

讓我驚訝的是,我是一個善於懷疑的人,卻也很容易落入一種,講出個自己未驗證的數字就覺得自己很專業的「偽專業模式」中,而這不正是漢斯「真確」裡講的「直覺偏誤」的一種實際呈現嗎?

你透過媒體、雜誌或論文,最好越難找越少人知道越好,也沒自己驗證就開始把他當寶,開始成為自己的「圭臬」,只要扯得上邊的就硬套上去,然後覺得自己很專業。

但其實這就是「自己用懶惰掩蓋對恐懼無知」的一種行為,我說的「無知」不是負面拿來罵人,而是指我們對實際狀況的不了解的一種狀態,雖然我們不想承認我們其實對很多事都很迷惘,例如很多時候事後你都會懷疑這是我下的決定嗎?即使對自己我們都處於無知狀態,更何況是對別人,只是有沒有意識到的問題而已。

我們不能有那種自己常在做某事,自己就很專業的錯覺,就像天天做菜會讓我煮菜效率增加,但不會讓我變廚神一樣,會讓我變廚神的是探索自己的長處去更增強他,照「特級廚師料理規範」肯定不行。

有規則很好他讓我們可以走在一定的道路上,但遇到超出規則的事情,就直接改動或消除他這就有問題了!畢竟這些事情一開始你就只是「聽來的」,不管來源有多權威多可靠,但畢竟那是屬於他的狀況,你的狀況就一定相同嗎?我表示非常懷疑。

就像一段課程15分,同學可以更無壓力的吸收,乍聽有道理,但身為學習成癮者的我反思過去學習的行為,我從來沒有Care過那段內容是幾分鐘阿,我關心的是這段內容對我帶來的影響。

雖然要硬切成兩段15分鐘來符合規則也不是不行,但線上課程本來就能從上次中斷處接續重聽,就算我切成6分鐘一段,但就能確保人家一次看完且吸收嗎?這讓我更懷疑了!因為我看人家課程前還真沒去先關心這節幾分鐘,反而沒講幾句就一直換段,被迫重聽多次進場音樂讓我覺得很浪費生命。

「哇!課程60分鐘這樣我沒法輕鬆吸收」,自己說出來都覺得可笑,規則扯什麼專注力那些的,仔細想想也是挺好笑的,「2分鐘國歌 VS 200分鐘復仇者聯盟電影」你跟我說2分鐘會比較專注我也是醉了,重點應該是內容對吧!能15分內當然好,有這樣的想法可以避免過於攏長,但要認清時間多長不是我們的主要目標,內容能否清楚講述與連貫性才更重要。

到這裡我得提醒自己「別濫用規則來讓自己偷懶」時刻以懷疑的心去檢視,那些規則本次適用,那些又該打破,由「承認自己的無知,願意重新檢視」開始,進而有自己的見解,知所進退才能達成不凡,不見得每次都正確但別氣餒,萬事都沒有捷徑。


喜歡這篇文章有什麼想法或進一步討論或想看看我創作的其他內容
請點擊我的FB討論區連結
HSINKEN 信賢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hsinkenfans

分類
信賢經驗談 管理

領導=有魅力的管理+激發團隊潛力 | #領導與管理的差異 #別把控制當領導 #信賢經驗談

有同學問我管理和領導有何不同,領導是叫比較好聽的管理嗎?

管理和領導的最終目的是相同的,都是讓團隊達成目標,但結果卻是不同,用比喻來說:

  • 管理 = 自己手拿皮鞭後放狼犬,始終盯著羊群不要亂跑
  • 領導 = 當隻領頭羊帶著羊群,通過危險共享成果
分類
信賢經驗談 教學

文章與簡報的編寫方法

最近常在寫文章和備課程,早就想針對怎麼產出文章或簡報,做個比較嚴謹有邏輯的架構讓自己去遵循。

我認為產生文章的三個要素:

  • 思想
  • 資料
  • 編寫方法

有這三項就能產出一定水準的文章,其中編寫方法是最能被規範與定義,我參考朋友教我的廣告文案概念,加上自己寫作與工作簡報的經驗,去整理出我實際會使用的編寫方法來與大家分享。

題目通常歸類為兩種類型

  • 目的型
  • 靈感型

工作上的大多是目的型,包含宣傳廣告、發表簡報、教學課程…等,也通常是非做不可的事情,靈感型則是突然想到一個點,覺得有其意義而去擴張,產出可能是一則心情短文或甚至是個理論,這種通常只會受發表載體的限制,但也先陳述部分重要內容,在其他地方做完整表現,因此原則上無太大限制。

我們針對這兩類型再做分解:

  • 靈感型文章 = 被靈感觸發->形成目的->自我目的型文章
  • 目的型文章 = 自我或他人目的->尋找靈感->自我或他人靈感型文章

可以看出這兩類型文章經過分解後其實是相似的,都會有靈感與目的,只是主動和被動的差異,因此編寫時只要注意限制條件方法是相同的,,以下是我的文章或簡報編寫方法。

信賢流文章或簡報編寫方法步驟

  1. 文章目的:思考要達成的目的並列出來。
  2. 發表限制:列出限制條件,可能是字數、時間、必要或不能出現的內容…等。
  3. 列關鍵列表:表達要做什麼?要說什麼?要注意什麼? –
  4. 初次排序關鍵列表:依重要性排序重點和關鍵列表。
  5. 限時收集資料備用:參考關鍵列表與限制,設定時間盒,時限內列出現階段想到的內容與資料,不足處再外查。
  6. 再次確認關鍵列表優先次序:依照收集的資料重新審視關鍵列表的重要性
  7. 建立文章結構:依關鍵列表的重要性與闡述順序,開始組建結構。
  8. 必要先寫:依造文章基本結構,先填入必要資訊 。
  9. 依限制做合理分配:檢視發表限制,算出剩餘可用空間做合理的大致分配。
  10. 填入次要資訊:依照先前的分配在限制內填入次要資訊
  11. 檢查是否貼切目的與前後邏輯順暢:完成初版文章前必需再完整讀一遍,看是否有呼應目的與有沒有說不通的地方。
  12. 放置兩~三天:除非緊急不然建議一定要等,通常當下寫完覺得毫無問題,放置兩三天再看,就容易發現不足處。
  13. 重新調整:放置後通常都會想改,重要才調只是表達方式不同,不會讓人不懂的不動。
  14. 校稿:對目的、限制、文句通順與錯字做最後確認。
  15. 決定標題:假設標題可以自訂,到此在決定即可。
  16. 發表

關鍵事項

  • 好的文字像在講話,你能感受到講話人的形象。
  • 抒情是手法不是目的,要讓受眾看得懂。
  • 盡可能用最少字表達意思,從砍掉文字重唸看看,直到不能更好為止。
  • 過場(到關鍵訊息前的鋪成,引入主題),盡量一句不超過15字,一段不超過4行。
  • 主標和副標,最好能問答相呼應,不看內文也能邏輯順暢。
  • 結尾為呼應目的最好一行,最多一段。

容易失敗點

  1. 超過時間:沒有目標地瘋狂收集資料,因此需要排序重要程度和設定合理時限。
  2. 選擇障礙:自認什麼都很重要,但重點是從受眾去思考什麼才是重要,並無情地列出優先次序,超過版面就放棄。
  3. 本末倒置:填資訊不在文章結構剛建立好時就開始填入,先去寫一些裝飾用的詞,最後不是大調就是內容龐大難吸收。
  4. 前後矛盾:沒結構與思考前後的邏輯性,即使是小說也會失敗,文章也是一個世界,怎麼進入、要遇到什麼與最後如何出來,都要設計。

我將隨著實踐再去定期修定這個編寫的流程,已產生出更佳的文章流。

——
喜歡這篇文章有什麼想法或進一步討論或想看看我創作的其他內容
請點擊我的FB討論區連結
HSINKEN 信賢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hsinkenfans

分類
信賢經驗談

PSM I認證考試 應考技巧、資源與心得分享 202205更新 | #信賢經驗談

這篇一直是我Blog大量閱讀的文章幫助很多人考上認證,趁本次將他影片介紹化的機會,也重新看一下內容,發現PSM的規則和方式其實還是與之前相同,針對資源部份,我就移除已經失效的,並補充一些新的資訊,希望對各位朋友更有幫助。

分類
信賢放棄學 信賢經驗談

成功的臨界點,解決習慣放棄 | #聰明不是關鍵 #史丹佛心理研究 #臨界點理論 #信賢經驗談

非常聰明才能成功嗎?史丹佛大學的65年長期研究顯示並非如此!讓平凡人成功的關鍵其實有更多因素。

大家都知道只要放棄就一定不會成功,但你可能不知道放棄的原因通常不是因為太困難,反而無聊、沒看到成效才是放棄的最大原因。

有足夠成效通常就有動力堅持,因此重點還是能不能看到成效,但大家可能更好奇的是「要多聰明才能夠成功」?

成功不用超聰明-臨界點理論 Threshold Theory

史丹佛大學心理學教授推孟(Lewis Terman)是 20 世紀教育心理學的先驅,在1921年開啟了<天才的遺傳研究>計畫,之後的65年追蹤結果證明:

高成果 = 高於門檻的水準 + 持續實踐

簡單說就是不用極度聰明,只要能跨過該項目的基本門檻,剩下的關鍵就是執行的夠不夠熟練

成效總在突破臨界點後

高成果的要素之一是「高於門檻的水準」 但這裡並非狹隘的指智商,假設要追求的是健康人生,相信不用太高的智商,要考量的因素還有:

  • 可以做的活動
  • 時間
  • 強度
  • 飲食
  • 休息

不同項目會有不同的標準,重點不在有哪些共通項目,而在「達到臨界點的量」,也可以稱為「推動改變的動能」,更簡單說「做多少才有成效」。

看到高成效才繼續,讓你無法成功

只要有努力,改變在看到成效前其實已經開始,只是通常「沒有察覺」或「沒法流暢使用」。

以要流暢用英文Email溝通為例:

  1. 學習英文沒學完26個字母,就無法拼出所有常用的單字。
  2. 不知道常用的單字,就很難了解英文使用者書面的意思。
  3. 無法了解意思,就不可能流暢的用email溝通。

因此一個英文字母沒背好的人,以「流暢使用英文做Email溝通」為目標,是難以看到成效的。

成效=成功的臨界點

成效強力驅動我們堅持,因此我們可以把「成效視為成功臨界點」或直白說就是「可觀察點」。

在達到臨界點前,怎麼累積都不會有明確的效果,而這是因為我們「累積的改變動能還未超過臨界點」,自然看起來沒有前進。

此狀態一久人自然就會想放棄,畢竟總是有其他的選擇,但頻繁轉換就不會成功,越來越沒自信淪為失敗主義者。

秘密在於適當的目標

笨蛋才只把目標訂在改變世界!我們可以改變世界,但改變世界是史詩級的目標沒法一步達到,中間要有階段,越明確的階段,你就越容易完成目標。

假設我們要改變世界拆分可能像:

改變世界->1000萬人被影響->…省略…->30個學生->社區大學教課->主動去投課->準備課程->列課綱->少看部影片

但常見的失敗點在於,一開始規畫得太細,花太多時間規劃沒去執行,執行後才發現很多計畫都會需要調整。

目標的正確拆分方法

正確目標的拆分方法,我在Youtube影片「科學化改變人生」中有詳細說明,想知道的朋友可觀看下面影片連結,從90秒開始直達拆分必須了解的部分,讓你10分鐘就能掌握正確的觀念。

成功關鍵就是正確拆分與堅持執行

我們都會遇到一面「無形的牆」,讓我們懷疑自己是否聰明到能成功,但從65年的長期科學研究知道「聰明到可以達到平均水準」,後面就是堅持的問題了。

正確的拆分目標,讓你看的到成效但又不至於沒挑戰性失去興趣,只要掌握好這點,堅持就容易多了。

獻給一直努力付出但沒有看到成效想放棄的朋友,加油!成功有臨界點,你的努力並沒有白費,我們堅持累積下去,總有突破的一天

===========
如果對您有幫助,歡迎請信賢喝杯咖啡
https://ko-fi.com/hsinken
Hsinken吳信賢
FB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hsinkenfans
Youtube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gxttCHEA4-El2x3tMcjnFg
Apple Podcast 
https://podcasts.apple.com/podcast/id1530132764

分類
信賢經驗談 教學 管理

重大問題的五階段解決法

延續之前團隊合作狀況才是問題能不能被解決的關鍵,這裡提出適用於重大問題的五階段解決方法,透過這方法能培養「遇到重大問題時正確解決能力」,步驟可以快但不能省,不然落入獨裁或躁進問題可能沒解決反而變得更嚴重。

發覺->歸納->學習->評估->逐步完善

合作的基礎在於共同利益,光是自己緊張是沒用的,因此建議以幾個階段去進展,依團隊的成熟度快慢可能不同,但急躁也是沒用的。

解決五階段分別為:

  1. 讓團隊發覺問題
  2. 共同觀察歸納問題的成因
  3. 學習方法
  4. 評估可行性
  5. 逐步完善

1.讓團隊發覺問題

除非是非常明顯致命的問題,不然通常只有你或少數人會發現並存在不能提出來的可能(例如老闆獨裁決定),但更多時候致命的問題是不明顯且非立即的,這種危險會慢慢危害團隊,最終無藥可醫而衰亡,要避免這問題的方式就是讓團隊意識到這是嚴重的問題,當然如果大家都不以為意,那可能真沒問題,或可能你就要準備換團隊了,畢盡良禽擇木而棲。

2. 共同觀察歸納問題的成因

當團隊有了可能有問題的意識,第二步應該是共同去觀察這個問題,設法歸納出可能的成因,每個人觀點不同,單人容易偏頗且團隊一起觀察更能促進後續合作解決的意願,當然最後勢必還是會有人主導結論,但此過程不能少。

3.學習方法

這裡包含了找尋方案和實際學習,找尋方案部分通常一到兩人執行即可,假設性排出優先可能方案,然後派員深入學習,重點是先有個初步方向而非有立即一次能解決的錯誤期待。

這裡很多人會有疑問為何不是先評估再學習?因為以為隨便看幾個網頁或一本書就覺得掌握知識的這種想法是非常自大的!,嚴重的問題需要投入足夠的資源,先做較深入的學習才有評估的能力,現實不是一場兒戲,要嚴肅去面對它。

4.評估可行性

當團隊有人深入了解一個待選的解決方案時,團隊要一起評估執行的可行性,這可行性至少要包含:

  • 時間
  • 成本
  • 效益
  • 團隊執行意願與能力

時間、成本和效益大家都會考量,但關鍵是團隊執行的意願與能力,這點最重要卻最容易被忽略。

舉例來說:假設產品銷售不佳的原因是設計太醜,方案是所有人都去學美感課程,大家都有美感產品自然就漂亮大賣了!乍聽很合理,但執行後可能因為天份或每個人喜好不同,反而團隊搞得很不愉快,這時若團隊有共識,找一個專業的設計師來處理會是更好的方案。

另外還一個常見問題是高估團隊能力,主管可能會覺得這很簡單團隊可以輕鬆達成就自主下了決定,俗話說「若要人如你,除非他是你」

,每個人狀況不同且倉促下可能有沒注意到的點,能不能執行應該務必由執行的人來決定。

當然會遇到下屬沒有經驗無法評估怕故意拖延的情況,這時可以找專業的人士來協助,但切記專業人士畢竟不了解內部狀況和能掌握所以突發狀況,保守一點才是上策。

5.逐步完善

評估後決定執行後,切記要建立多段的檢核點與接受一開始不完美的現實,世界上沒有一體適用的完美方案,Google和Apple適合的方式也必定不同。

要想像導入任何方案就跟拿鉛筆不用工具畫圓相同,一筆就有完美的圓是天才,正常方式是盡力畫一個圓形(結果像六角形),然後針對不夠圓的地方逐步去修正,這就是磨合的過程,重複不斷執行,最後任何人都能得到一個漂亮的圓形。

逐步完善的過程中也能透過檢核點來評估,是否要繼續進行或重新選擇方案,執行前通常都很美好不然就不會被選為方案,那像考試一樣讀書時都沒問題,一考馬上見真章,因此要認清事實,寧願早早失敗重來,也別拖到最後才發現,一切是場美麗的誤會。

——
喜歡這篇文章有什麼想法或進一步討論或想看看我創作的其他內容
請點擊我的FB討論區連結
HSINKEN 信賢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hsinkenfans

分類
信賢經驗談 教學 管理

老師在弘法、顧問做啟發

這兩天的CSM認證課程助教加上之前的工作經驗,讓我對不同身份的職責有所自己的定義,當然現實中角色常常會兼任,但任何的當下你只會當一種角色,若教學時只聽不說,解惑時只想硬塞制式答案,都是非常不適任的。

・老師是法師,要積極有系統的弘法,教會你某種技能或思想

・助教或顧問是禪師,要積極不做事,先讓學員犯錯他們主動發問才去啟發

為何會有此差異?

因為老師必需幫助學生 新學會加強 某種他們想要的技能或思想,從無到有這會為學生帶來新的可能性,因此需要一個系統去主動協助同學學習,假設老師上課啥都不講那學生也無法適從,而解答學生問題時老師切換成的是顧問角色,職責自然也不相同。

而助教或顧問的職責是幫助已經有基礎的學生 解開疑惑擴展可能性 ,學生可能哪邊想不通或鑽牛角尖時,不給直接解答,而是透過經驗分享或比喻來協助他們得到自己的答案,而不是制式的解答。

只有學校才有標準答案,現實只有適合自己的答案

現實中顧問應該要做禪師角色,因為學生肯定有一套自己的方法,過去可能有犯大錯但結果卻成功,但因有程度所以知道那只是僥倖,心中一直很不踏實怕成功無法延續,這時心中有所疑惑自然主動將問題提出。

顧問因為非組織內編制,自然能用較超然的角度去找出顯而易見卻被忽略的點,就像幾乎天天有美麗的夕陽,而我們通常不會注意一般,但若成為遊客就會讚嘆其他地方夕陽的美麗,甚至覺得自己很幸運能看到,習慣讓人省時但也創造了盲點,這是任何個人都難以克服的,因此才會需要協助。

解法不會一開始就存在,大家願意合作才會成功

世界上大部分的問題能否解決幾乎都與合作狀況有關,越多人變數越大但能成就的事情也越大,要求所有人當殉道者還期待大家會合作?這就真的太一廂情願了。

不管是個人或企業成功必定有其獨到之處,必須去尊重而非貶低或歧視,我們可以提供一套技能或思想,幫助他調適成適合他的方式,但不該想把他變成那套方法的代言人,強硬的亂套要求完全的遵行只會讓他最終變成殉道者。

再來我將分享重大問題的五階段解決法,作為延伸閱讀的內容,請點擊下方連結繼續學習
文章連結-重大問題的五階段解決法

——
喜歡這篇文章有什麼想法或進一步討論或想看看我創作的其他內容
請點擊我的FB討論區連結
HSINKEN 信賢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hsinkenfans